壓墓紙圖說

 

壓墓紙圖說


「挂墓紙」或稱「壓紙」是祭()墓儀式的名詞。壓()在墳墓上所用的紙稱為「壓墓紙」或「墓紙」。呈
長方形,顏色有黃、白及五色等三種。
台灣早期移民,以漳、泉兩地為主。兩地移民掃墓日期各自不同。漳州人多在三月三日﹝俗稱三日節﹞上墳,泉州人則在清明節掃墓。所謂「掃墓」,只是一種籠統的講法。在台灣,掃墓的方式,很清楚分為「挂墓紙」及「培
墓」。「挂墓紙」又叫「壓紙」,就是替祖先修理房子的意思。*所用的「墓紙」呈
長方形,顏色有黃、白及五色等三種。
「挂墓紙」之,前先鏟除墓上叢生的樹枝野草,再將墓紙兩三張一疊折作波紋狀,用小石塊分別壓在墓頭、墓碑及墓旁的「后土」土地神上。也有些地區不拘數量及方位,直接的將墓紙按入墓土之中。*如果說,墳墓是祖先死後居住的場所,那麼挂墓紙也就象徵子孫一年一度為他們的居處所添的新瓦、修整房子。同時,挂墓紙也具有識別的作用。到了清明節,凡是墓頭有墓紙的,就表示這座墳有子孫來祭掃。反之,就是無人祭拜的孤墳。
「挂墓紙」後,還有準備簡單的供品來祭墓,燒紙錢,這樣才算完成了「挂墓紙」的儀式。
「培墓」則是較隆重的祭墓儀式。通常新墓要連續培墓三年,而過去一年中有娶媳婦或生男丁的家庭也要培墓。培墓時要準備三牲﹝祭后土﹞、五牲及
菜碗﹝祭墓﹞。這些祭品通常包括豬頭、雞、魚、豬肉、魷魚等牲禮或麵龜﹝
表長壽﹞、米糕﹝高昇﹞、鼠麴粿、土豆﹝吃老老﹞、發粿﹝發財﹞、丁仔粿
﹝添丁﹞、菜頭﹝好彩頭﹞、韭菜﹝長久﹞、蛋等等。此外,還得準備各種紙
錢、燭炮、以及「子孫燈」。子孫燈,俗名又叫「香仔燈」,直徑約為四寸,
所以也叫「四寸仔」。燈上以朱筆寫上「子孫興旺、添丁進財」,或「財才兩旺、富貴雙全」。培墓的人家一定要準備一對子孫燈,在墓前點燃,然後帶回
家,象徵子孫興旺。 
*
培墓之後要剝鴨蛋殼丟在墳上,象徵新陳代謝,生生不息,也有破厄運、破殼()而出、子孫出頭天之意義。然後焚化紙錢
、點燃鞭炮。在毋期的農業社會,只要一聽到墓地傳來鞭炮聲,就有許多的兒童會圍攏過來,等候掃墓的人家分贈粿。墓主就會將祭畢的紅龜粿、麵粿等分給他們,若墓粿不夠分發時,就以硬幣來代替。這種習俗,叫做「乞墓粿」。乞墓粿的寓意是請往在墓地附近的兒童,幫忙看管墳墓,不要隨意踐踏墓園。
在豐衣足食的現代,乞墓粿的習俗已漸漸絕跡了。 

壓墓紙圖解:

解釋如下:壓墓紙宜壓二十四下,共五行:中行七下,中行之左右二行均壓五下,最邊二行均壓三下,共計二十三下,土地公一下,則二十四下足矣。

  1. 二十四下者:應收二十四山旺氣及一年二十四節氣,表二十四孝。
  2. 七下者:應七星福照。
  3. 五下者:應五子登科,五谷豐登。
  4. 三下者:應三光日月星拱照,三才天地人。
  5. 一下者:應一發如雷。

注意:女兒買花仔紙壓墓牌上,墓紙要在下(春)時拿回去。下(春)→應該是指「辰月(農曆三月)」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